24萬個名字 13面墻 40年魂牽夢系
12001422_659274.jpg (39.28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210)
下載附件
24萬個名字 13面墻 40年魂牽夢系
2016-7-28 08:13 上傳
12001423_276496.jpg (35.96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215)
下載附件
24萬個名字 13面墻 40年魂牽夢系
2016-7-28 08:13 上傳
市民們在抗震紀念碑廣場,凝視夜色中的紀念碑。記者 鄭勇 攝
□本報記者楊星星
“人沒了,才知道什么叫沒了!”
這句電影《唐山大地震》中的臺詞,用11個字表達出主人公悲傷、無奈、不甘卻又無處釋放的心境。銀幕上,演員在演繹著戲中人物的酸甜苦辣;銀幕下,多少唐山人因這句話語黯然神傷,默默垂淚。1976年的那場曠世浩劫讓24萬人長眠地下,災難過去了,城市重建了,逝去的親人卻再也無法回來了。
逝者已矣,生者只有通過祭奠來表達哀思,但囿于當時條件,24萬死亡民眾能夠擁有獨立墓碑的寥寥無幾。想祭奠卻不知親人尸骨何在,這成了萬千唐山人心中的痛……
常青、尹景利,我市兩位攝影家。幾十年來,他們通過鏡頭記錄下震后城市的變遷、人們情感寄托的變化,留下了很多寶貴資料。一張張照片,一個個故事,祭奠的“故事”就從這些照片講起。
裊裊青煙寄哀思
“一條胡同里擠滿了悼念逝者的人們,畫地為圈,焚香燒紙,喃喃自語!边@是影片《唐山大地震》中主人公元妮震后祭奠亡夫時的場景!斑@個場景是真實的。”今年81歲的常青說。
震后第二天,常青就拿起相機拍攝下了廢墟中的唐山。40年過去了,唐山在他的鏡頭中一天一個樣,沒有人比他更了解這個城市的變化。他說,震后幾年內(nèi),大家都住在簡易棚里,“7·28”前后,人們就會在城市的各個角落為逝者焚香燒紙,悼念亡靈。那段時間,唐山滿城飛灰,生者透過裊裊青煙對逝者訴說著思念,嘮叨著家常。
也有人來到親人遇難的地方祭奠。常青震后曾拍攝過一位幸存者,后來與之成了朋友,他的經(jīng)歷令常青感傷不已。地震時這位市民正因病住院,妻子陪床,整個病房20余人只有他一人幸存。妻子臨終前對他說:“我恐怕跟你出不去了……把孩子托付給你了,你把她拉扯大,我在那邊也會欣慰的……”那時他們的孩子才幾個月。為了妻子這句話,他在廢墟中堅強挺過了一個星期,直至被救出。此后,每年“7·28”那天他都會買上鮮花,來到妻子遇難的地點坐上一陣,說說話,40年從未間斷。
“燒紙、悼念,這是人之常情!”常青喃喃道。
紀念碑前悼亡靈
1986年,唐山抗震紀念碑在“7·28”那天正式完工了,從此它成為唐山的地標性建筑,許多人把祭奠地點遷到了這里。
“抗震紀念碑嚴格來說并不是一個祭奠場所,它是抗震精神的一個象征!痹诔G嗟挠洃浿校@兒盡管不是罹難者紀念碑,但在當時卻是唐山人祭奠親人的“圣地”,每年都會有人在“7·28”凌晨來到紀念碑廣場前,沒有祭品,沒有眼淚,人們只是靜靜佇立或蹲坐,直到“3時42分”那一刻的來臨。
尹景利對這樣的場景也不陌生,在他“7·28”凌晨拍攝的照片中,不乏李玉林等抗震英雄。
采訪中,常青拿出一張地震20周年攝于紀念碑廣場的照片,拍攝的是當年駐唐某部官兵集體前來祭奠遇難戰(zhàn)友的情景。照片中,一位被眾人簇擁、坐著輪椅的女士尤為顯眼,她是在地震中受傷的女兵,那場災難讓她永遠無法站立,但幸存下來的戰(zhàn)友們并沒有忘記她,她也沒有忘記犧牲的戰(zhàn)友。
常青每隔10年拍攝一次紀念碑全景,地震30周年時,中央電視臺用他分別攝于1986年、1996年、2006年的3張紀念碑照片,展現(xiàn)唐山震后30年的發(fā)展。
紀念墻下祭親人
常青有一張攝于十幾年前的照片,名為“七月的哀思”(見上圖),拍攝地點是機車車輛廠鑄鋼車間地震遺址所在地:蒙蒙細雨中,一根根水泥柱默默矗立,四周雜草叢生,一位姑娘站在廢墟中凝望著柱子。這是常青在拍攝中偶然遇到的一位來此祭奠親人的市民。在這人跡罕至的地方,這位姑娘與廢墟形成的反差震撼了常青,他忙舉起相機記錄了下來。2008年,唐山市委、市政府在此地修建了地震遺址紀念公園,并在園內(nèi)設立了5組13面墻體組成的地震罹難者紀念墻,每面墻高7.28米,墻上鐫刻了罹難者姓名。
常青的拍攝主題以景物為主,尹景利的拍攝主題則以人物為主。作為一名唐山大地震幸存者,尹景利將鏡頭更多地對準了在地震中失去親人的幸存者們。
“地震那年我9歲,是哥哥、姐姐把我從廢墟中救出來的,姐夫遇難了。”尹景利說起那段歷史深有感觸,外甥當年10月份出生,從沒有見過父親。尹景利的姐姐40年來未再成家,獨自一人將孩子撫養(yǎng)成人。“不知姐姐是怎樣祭奠姐夫的,我們從不敢問她!币袄f。
2008年紀念墻建設初始,尹景利就堅持拍攝,8年間共拍攝了14000張照片,大多是人們祭奠親人的場景。
2008年7月22日,一位老人在尚未完工的紀念墻下抬首尋找親人的名字;2011年7月28日,幾個姐妹手捧鮮花,扶墻痛哭;2012年7月28日,一位衣著樸素的男人垂頭蹲在地上,面前擺放著6張照片……翻看尹景利拍攝的照片,會讓人對所拍攝對象發(fā)自內(nèi)心地心疼。
在眾多照片中,記者發(fā)現(xiàn)有幾位女性出現(xiàn)在他不同年份“7·28”期間所拍攝的照片中。尹景利告訴記者,這是張氏六姐妹中的幾位,每年她們都會來祭奠親人,每每痛哭。記者通過尹景利聯(lián)系到六姐妹中最小的妹妹張敬,她向記者講述了地震對于她們姐妹的影響。
“地震時我14歲,家里六姐妹中排行老幺,父母、大姐、三姐遇難了……”張敬作為家中最小的女兒,一直是父母的掌上明珠,從沒有離開過父母一天,一場大地震讓她從“公主”變成了孤兒!罢鸷,二姐去外地療傷,剩下四姐、五姐和我3個女孩,連簡易棚都搭不起來,我那時天天搬磚,在解放軍的幫助下10月份了才將棚子蓋了起來。”張敬提起那段經(jīng)歷幾度哽咽。
四姐、五姐震后都參加了工作,張敬考上了市歌舞團當了隨團學員,后來到了唐山藝校!霸趯W校有國家補貼,吃飯不用花錢!睘榱松,張敬吃了很多苦。她說,身體上苦她可以忍受,但是對父母的思念令她痛不欲生。她把思念化作動力,在后來的學習、工作和生活中表現(xiàn)優(yōu)異,就是為了對得起去世的父母。張敬的婆婆是她愛人的繼母,婆媳二人的感情非常好。她的兒子閆肅,畢業(yè)于上海同濟大學,曾是浙江衛(wèi)視知名主持人,現(xiàn)從事演藝工作。
震后,張敬姐妹無處去祭奠父母,只能在路邊燒紙悼念,直到地震罹難者紀念墻建成,她們才有了正式祭奠的場所。每年“7·28”,姐妹們都會一同前往。二姐前幾年因病去世了,臨終前對張敬說:“和爸媽比,我多活了30多年,知足了!”
張敬說:“我真的特別感謝政府修建了紀念墻,讓我有一個地方祭奠父母,讓他們二老在天之靈看到我們姐妹幾個生活得不錯,沒有給他們丟臉!
……
8年來,地震罹難者紀念墻見證了腳下的青磚被一束束鮮花覆蓋、枯萎、又覆蓋的周而復始,祭奠者來了,走了,又來了……
記者從地震遺址紀念公園管理處得知,紀念墻上罹難者姓名鐫刻數(shù)字已達24萬,每年約有15萬市民在“7·28”前后到此祭奠逝者。管理部門先后投入50余萬元對紀念墻主體進行加固,重新描金序言文字部分,補刻、改錯罹難者姓名3000余次。
13面墻,24萬個名字,唐山城市史上永遠無法抹去的創(chuàng)傷。40年滄海桑田,從殘垣斷壁到高樓大廈,鳳凰城涅槃重生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