讓文化陽光普照鄉(xiāng)村
——記樂亭縣農村文化志愿者史秉材
環(huán)渤海新聞網專稿 (陳友海)日前,國家文化部公共文化司公布了2016年度"陽光工程"——中西部農村文化志愿服務行動計劃典型名單。樂亭縣湯家河鎮(zhèn)史莊村村民史秉材作為河北省3個入選者之一、唐山市唯一入選者名列農村文化志愿者典型名單。而在此之前,史秉材已先后被評為首批燕趙文化之星、河北省鄉(xiāng)村文化之星、河北省農村科普帶頭人。而他創(chuàng)建的"史家大院"也被授予"服務農民服務基層文化建設先進集體""全國示范農家書屋"榮譽稱號。
提起史秉材,就不得不提"史家大院"。大院位于史莊村的東頭,建在院內的一排平房背靠著一個占地8.5畝的大坑。
說起大院的由來,恰與這個大坑有著緊密的聯系。據說,早在1994年,靠小本生意賺了點錢的史秉材大膽承包了村內廢置多年的垃圾坑,并在坑沿兒蓋了11間廠房,多方籌資30萬元,想靠養(yǎng)殖甲魚、豬、雞發(fā)家致富。然而,苦心經營了8年,卻賠了個精光。
"史秉材,發(fā)了瘋,30萬元填大坑"——鄉(xiāng)親們的順口溜刺痛了他,更令他深刻反思:自己只上過4年小學,沒有文化,不懂技術是失敗的主要原因。想到自己年事已高,不如"盤活"舊廠房興辦農業(yè)科普學校,引導廣大農民靠科技致富。之后,他四處求援,爭取到市、縣、鎮(zhèn)三級領導的支持和幫助。2005年7月,農民科技文化大院正式落成,2007年納入國家"農家書屋"工程后,更名為"史家大院"。
經過12年的發(fā)展,如今的史家文化大院"農家書屋"建筑面積達到500平方米,設有報刊大看場、普法廣角、婦女閱讀專欄、圖書閱覽室、書畫室、棋藝室、老年活動室、民事調解室、社會科普大課堂等,藏書達到2.6萬余冊,各類報刊24種,各類音像資料達到300套件。
在圖書閱覽室,"農"字號書籍占據顯眼位置,種植、養(yǎng)殖類圖書分類清晰,政策法規(guī)、優(yōu)生優(yōu)育、法律知識、生活常識等書籍排列整齊。在報刊大看場,各級媒體30余種報刊碼放有序。
"這得益于多年摸索出的一套人性化借閱制度。"史秉材說,起初在圖書管理方面沒有經驗,導致圖書利用不充分。后來在縣文廣新局圖書館的輔導下,文化大院的管理才逐步走上了規(guī)范化道路。據了解,自文化大院創(chuàng)辦以來惠及借閱群眾10萬人次,舉辦農業(yè)技術講座500多場,儼然成為了當地文化技術交流的中心。
史秉材文化不高,卻有才氣。他主持成立了3個讀書小組,發(fā)展讀書骨干64名。一是以農民種養(yǎng)業(yè)為主,成立科技讀書小組。采取"讀書閱覽加實踐,典型示范帶全面"的發(fā)展思路,引導一大批村民走上了致富道路;二是以退休干部及文化愛好者為骨干,成立文學創(chuàng)作讀書小組。會員們在各級報刊雜志上發(fā)表作品230余篇;三是以在校學生為骨干,成立少年學法用法讀書小組,他們開展的少年讀書、學法、用法實踐活動受到省司法廳領導的贊揚。此外,秧歌隊、門球隊、棋藝組、書畫組在參加市、縣、鎮(zhèn)組織的比賽中屢獲獎項。
"貼近農民、服務農民"是"史家大院"開展文化志愿服務堅持不變的初衷。史秉材說:"我要為父老鄉(xiāng)親打造一個弘揚精神文明、傳播科學文化知識的平臺,讓文化陽光普照新農村。"
在"史家大院",不僅能借閱到各類圖書。在書屋以外的其他閑置房間和場地,大院還建立了文體娛樂中心,供村民們打乒乓球、羽毛球、籃球;如果誰有興致,還可以登上"大舞臺"一展歌喉,一亮舞姿;那個曾令史秉材賠光30萬元的大坑,則成了垂釣愛好者的樂園。
每逢傳統(tǒng)集日,由"史家大院"免費供書的書攤便會引來鄉(xiāng)親們尋找自己想看的書籍。大家親切地稱之為"農家書屋趕大集"。此外,由"史家大院"倡導的農家書屋兒童讀書日、暑假讀書周等活動也深受兒童及家長的追捧,大院也因此被命名為"湯家河鎮(zhèn)史家大院少年宮"。據了解,僅2016年,史家大院書屋流動服務就達160余次。
熱心宣傳法律法規(guī)、主動調解村民矛盾。史秉材把自己居住的小院打造成了全省知名的農家普法基地,打響了"史家勸和"民間調解的品牌,使史莊村連續(xù)10年沒有出現上訪告狀事件、沒有發(fā)生違反社會治安案件,讓這個冀東平原上的小村落成為遠近聞名的"文明村"和"法治示范村"。史秉材也因此先后被評為全國人民調解能手、全國普法先進個人、河北十大法治人物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