廢墟上走出的中國災害社會學第一人
——記我國災害社會學、地震社會學奠基人王子平
在中國災害社會學、地震社會學兩個學術領域,王子平教授所取得的成就,他人可以超越卻無法取代,更無法忽視。
——題記
環(huán)渤海新聞網專稿 現年82歲的王子平教授,因最早用社會學的理論和方法研究地震及一般災害,從而建立起中國地震社會學、災害社會學兩大新興學科的理論體系,被新華社等傳媒及學界譽為中國災害社會學、地震社會學奠基人。
1934年6月,王子平生于河北望都一個農家。1958年他畢業(yè)于中國人民大學,后被分配到設在天津的河北財經學院任教。1970年調入開灤馬家溝煤礦。1980年調入河北礦冶學院(現華北理工大學)得以重返講壇。
他的學術成就是多方面的,其中聲譽最高影響最大的,是對于災害社會學及地震社會學的研究成果。代表性著作有《瞬間與十年——唐山地震始末》《地震社會學初探》《地震文化與社會發(fā)展——新唐山崛起給人們的啟示》《災害社會學》,以及大型調研報告《唐山地震災區(qū)社會恢復與社會問題研究》《河北省震災社會調查》。
他的《災害社會學》榮獲第十二屆中國圖書獎,《勞動社會學概論》《地震社會學初探》《資源論》,依次榮獲河北省第一屆、第三屆、第八屆社會科學研究優(yōu)秀成果專著類一等獎。這四部專著,均系中國該領域填補空白的“拓荒”之作。
他是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,并被中共河北省委、省人民政府聯合命名為省管優(yōu)秀專家。2009年被中共河北省委、省人民政府授予“關心下一代工作先進個人”稱號;2011年,被教育部授予“全國教育系統(tǒng)關心下一代工作先進工作者”稱號。
親歷巨災,深刻體悟自然
1976年7月28日凌晨3點42分,在人類居住的星球上,發(fā)生了一場千古罕見的巨大震顫。這場7.8級唐山大地震,成為王子平從事地震社會學、災害社會學研究的直接導因。
從唐山大地震的廢墟出發(fā),王子平奉獻了三部標志性專著,邁上了三個令人仰慕的臺階。
在唐山大地震中,王子平一家6口平安度過了置24萬人于非命的地震災難。
王子平認為,短暫的人生旅途,能遇到幾百年才發(fā)生一次的唐山大地震,而大難不死、幸存下來,那將成為一種珍貴的人生經歷,并可轉化為精神財富和力量。
正因如此,王子平說,這次經歷對于他后來從事學術研究,尤其是地震社會學、災害社會學的研究,或許可以稱作是一種幸運。
王子平還有一次奇異的經歷,就是見證了當天下午6時45分的7.1級強余震的發(fā)生。時至今日,他仍感慨道:這是真正的、令人戰(zhàn)栗的自然奇觀。這次經歷,改變了他的自然觀。
唐山大地震后的災時社會,呈現出極為繁雜的多元化現象。王子平經歷了、見證了。對于他從事地震社會學、災害社會學研究,可以說他是廣泛地“收獲了”。
身處廢墟,為大地震作史
1982年10月,他作為唐山市政協委員出席會議,就編著唐山抗震救災史一事寫了提案。市政府在對提案的答復中說:編寫地方志時“一并考慮解決”。
1984年春,也是在一次政協會議上,他與市檔案局一位副局長同屬社科界小組。王子平提起此事,副局長建議由王子平做,并且表示:檔案可以對他開放。
他從此開始了長達多年的地震社會學、災害社會學研究。也正因如此,中國社會學多了一個重要分支,中國災害學有了一個重要支撐,唐山成為了中國地震社會學的“搖籃”。
1984年5月,王子平以《唐山地震救災史》編寫組的名義,向市委提交了《關于編寫<唐山地震救災史>的初步設想》,獲得了肯定性的批示。
1984年7月,他又在上述文件的基礎上,起草了《關于編寫<唐山地震救災史>安排意見》,以編寫組名義提交市委領導。其表達的主要精神如下:
第一,這是一場千古罕見的巨災,要寫出災區(qū)人民所遭受的巨大犧牲和痛苦。對于災難不做掩飾或淡化,不能只講英雄事跡而回避或掩飾災難。
第二,要寫出災區(qū)人民在災難面前是如何勇敢地站立起來,面對地震災害做出英勇對抗,終于戰(zhàn)勝災難的英雄無畏精神。同時,要表達出災區(qū)人民對黨、政府和人民解放軍的感激之情。
第三,運用社會學理論分析地震引發(fā)的社會問題,以及對這些社會問題的解決方法。這是一個研究地震災害的新的角度。
雖然在當時,王子平尚不知“地震社會學”——這門剛剛在國外興起的新學科。但他在研究勞動社會學時,已經認真學習了社會學。
這部“假的不寫,保證寫出來的都是真的”的《瞬間與十年——唐山地震始末》,終于在一個特定的時間節(jié)點面世。許多報刊發(fā)表了消息和書評,新華社還向海內外發(fā)了專題消息。
《瞬間與十年——唐山地震始末》一書具有鮮明的地震社會學“色彩”。全書以人為主線,以地震災害的社會內容為核心,以總結唐山地震救災的經驗和教訓為目的。具體而言:
其一,分析了地震的社會性后果,探討了地震中人的心理與行為,以及政府、社會組織和公眾在地震災害面前表現出的社會意識與社會行動;
其二,系統(tǒng)討論了地震引發(fā)的社會問題,如救災組織與實施、災民救助、傷員救治、城市復蘇、疫情防治、傷殘及孤老人員救濟,解體家庭重組等;
其三,研究與記述了城市復建規(guī)劃和施工中的社會學問題,如新建城市的功能分區(qū)、防災對策、廢墟清理等。
由此開始,我國地震社會學研究,將地震引發(fā)的社會現象和問題,全面納入到自己的研究領域!端查g與十年——唐山地震始末》一書,具有無可替代的“母本”意義。
理性思考,完成奠基之作
王子平與合作者所著《地震社會學初探》一書,是他從廢墟上出發(fā)邁出的第二步,或者說邁上的第二個學術臺階。
它依然圍繞地震問題展開研究,卻把地震災害現象理論化了。地震本身是自然現象,地震造成的災害則是社會問題。《初探》源于《十年》而提升、超越了《十年》。
上世紀80年代,將地震社會學作為一門科學來對待,還是為時不久的事情。
“地震社會學”一詞,于1977年在東京舉行的日本、美國第五次地震預報討論會上最早提出。
王子平對地震社會學的研究,始于1986年下半年。研究活動靠業(yè)余時間,存在著時間和資料的雙重困難。時間一點點擠了出來。資料的搜集,則花費了很大的氣力。
由唐山地震這個具體而現實的震例出發(fā),在當時信息匱乏的條件下,王子平和合作者陳非比、王紹玉力所能及地搜集國內外有關地震的資料,在更為廣泛的意義上,開始了對地震災害的社會學研究。
王子平和他的合作者,一開始便對人的精神世界的塌毀,以及精神救助問題給予關注。王子平與他的合作者提出了“精神救災”學術概念,將人們的認識從個體感性上升到了整體理性,從模糊懵懂引領到了清晰明朗。
不只是中國的邢臺地震、唐山地震、汶川地震……仔細盤點一下古今中外,一個個或悲慘、或悲壯的災難故事,都可以成為這一學說的注腳。
在唐山地震發(fā)生及以后的長時間里,應對地震人們大多只是考慮到兩種對策:一是地震預報,一是地震救災。王子平和他的合作者認為:問題遠遠不是那么簡單。
王子平與他的合作者在《地震社會學初探》一書中,提出了“大防御戰(zhàn)略”。對此,《地震社會學初探》一書作了如下表述:
“所以要提出大防御,是因為震災的發(fā)生是一個過程。它始于地震的發(fā)生,卻并不止于地震的停止。地震之后,由于人類生存條件被破壞,會發(fā)生一系列連鎖反應,造成一系列繼發(fā)性災害,如火災、水災、饑荒、瘟疫等。”
“這種種繼發(fā)性災害,將會繼續(xù)傷害幸存下來的人們。因此,震災防御應貫穿在震前、震時、震后這一全過程中!
這一“大防御”戰(zhàn)略思想,是20世紀80年代末提出的,至今依然有著它重要的現實價值。
1989年2月,《地震社會學初探》一書由地震出版社出版后,立即獲得學術界尤其是地震學界的高度評價。
1991年8月,《地震社會學初探》榮獲河北省第三屆社會科學優(yōu)秀成果專著類一等獎。
其后,又有《地震文化與社會發(fā)展——新唐山崛起給人們的啟示》一書的寫作與出版。對地震災害所引發(fā)的文化現象做出開發(fā)與闡釋,王子平和他的合作者共同創(chuàng)立的中國地震社會學理論體系,更加完整和豐富。
再后,王子平又提出并參與主持、出版了兩項實證研究成果:《唐山地震災區(qū)社會恢復與社會問題的研究和對策》及《河北省震災社會調查》。兩項調查獲得數以百萬計數據,證實了王子平與他的合作者在《地震社會學初探》一書中提出并做了論述的有關地震社會學的概念與理論。
艱難奮進,再攀學術高峰
王子平所著《災害社會學》一書,是他從廢墟上出發(fā)邁出的第三步,或者說邁上的第三個學術臺階。
他的這部專著,已經由研究地震災害轉向研究一般災害。它是站在災害哲學的高度,把所有的災害都抽象化了,故而堪稱一部“災害哲學”之書。
王子平對社會災害的研究,始于20世紀80年代之初。1981年7月至8月間,他參加中國農村發(fā)展問題研究組,赴安徽省滁縣地區(qū)調查農業(yè)生產責任制發(fā)展狀況。這次調查,也就必然地涉及到包括鳳陽縣在內的這個地區(qū)所經歷的多種災害或災難。
1995年8月,機會降臨到王子平“有準備的”頭腦上。他接到武漢大學鄭功成教授的來函:他和馬宗晉院士正在策劃編輯出版《中國災害研究叢書》。該叢書是在錢學森、李貴鮮等同志以及國家計委、國家科委、國家減災委的支持下發(fā)起并組織的。其中的一部是《災害社會學》。
1998年9月,《災害社會學》一書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。這部著作,在王子平一生中最為重要,為他帶來了極大的學術聲譽,被稱為“中國災害社會學奠基”之作。
2002年,《中國災害研究叢書》榮獲第十二屆中國圖書獎。《災害社會學》作為該叢書12部之一,與其他災害研究著作共同分享這一榮譽。
《災害社會學》是對災害的社會學本質、內涵、機制,以及防御策略的全新思考與結構而成,是一個完整而獨立的開創(chuàng)性學術成果,它是學術高原上的一座高峰。
前不久,王子平教授對自己提出的“災害三系列”做了下述深刻而發(fā)人警醒的闡釋:
“我將自然、社會及人為災害并列,構成一個能夠容納所有災害的體系。這樣一來,人及社會既是災害的受體,也都成為災害的根源(主體)。社會災害與人為災害皆源于非自然的社會及人文因素。由此也就決定了減災防災的范圍與任務,必然地擴大到自然、社會與人。從災害防御角度看,人類所要面對的自然之外,還有人及社會自身!
“人類在防御災害問題上所面對的首先是自己的自私、貪欲及掠奪本性。”
這部著作盡管面世近20年了,但其所呈現的世界觀與方法論及其價值,卻與時俱進。
這是一部“災害哲學”著作。王子平站在天、地、生、人總體的高度,以人、社會、自然三者和諧為目標,運用抽象思維能力,揭示出災害與人相依存、相對抗的規(guī)律……
程才實 |
|
|
|
|
|